摘要:慢病毒载体(LV)在基因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其大规模生产,尤其是下游纯化环节,一直是走向临床和商业化的主要瓶颈。本期分享的这篇来自*Molecular Therapy Methods & Clinical Development*的研究,由芬兰库奥皮奥基因与细胞治疗中心的Anniina J. Valkama等人完成,系统性地开发并优化了一套可规模化的LV下游生产工艺,成功处理了180L的初始收获液,最终获得了高滴度、高纯度的临床级候选产品。本文将为您解读该研究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发现。
一、研究背景:为什么下游工艺如此重要?
慢病毒载体能够感染分裂和非分裂细胞,已成为基因治疗的热门工具,用于治疗癌症和血液疾病,更多疗法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。
然而,将实验室规模的LV生产成功转化为满足临床需求的大规模生产充满挑战。LV颗粒脆弱,容易在处理过程中失去活性。上游生产(病毒培养)的规模扩大已取得进展,但下游处理(DSP:澄清、浓缩、纯化、制剂)则成为新的“卡脖子”环节。如何高效地从大量培养液中捕获、纯化并浓缩LV,同时保持其高感染活性并去除杂质(如宿主细胞DNA、蛋白质),是本研究致力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二、下游工艺全流程概览
1.澄清(Clarification):去除细胞碎片和大颗粒杂质。
2.浓缩与缓冲液交换(TFF1):使用切向流过滤(TFF)技术浓缩病毒液,并将其置换到适合层析纯化的缓冲液中。
3. 捕获纯化(Chromatography):使用阴离子交换(AEX)层析作为核心纯化步骤,有效去除宿主DNA和蛋白质等杂质。
4. 最终制剂(TFF2):再次使用TFF将纯化后的病毒置换到最终制剂缓冲液中,以确保长期储存的稳定性。
流程核心:尽可能减少步骤、缩短处理时间,以最大限度保持LV活性。
三、关键步骤的深度优化与发现
1.澄清:平衡杂质去除与病毒回收率
●挑战:需要高效去除杂质,同时避免病毒被吸附或机械损伤。
●发现:比较了不同孔径和材料的深度过滤器。较大孔径的过滤器虽然DNA清除率略低,但病毒功能活性回收率(75%-90%)显著更高,因此被选为最佳方案。
●重要技巧:过滤后使用缓冲液冲洗过滤器,可额外增加高达60%的病毒回收量,这一操作在放大生产中被证明至关重要。
2.切向流过滤(TFF1):选择与优化
●挑战:浓缩过程会产生剪切力、压力变化和泡沫,可能导致病毒包膜破裂失活。
●膜材与截留分子量(MWCO)选择:
⑴材料:纤维素膜亲水性更好,跨膜压力(TMP)增长更慢,更不易堵塞,更适合大规模生产。
⑵MWCO:300kd膜DNA清除率更高,但100kd膜的功能病毒回收率更优。
⑶参数优化:本研究TMP控制在0.2-0.5bar,确定了关键操作参数(如通量、跨膜流速百分比),以确保高回收率(约75%)。研究还发现,在过程结束时关闭渗透流进行循环冲洗,可显著提高最终产物的回收量。
3.层析纯化:突破瓶颈的关键
层析步骤是下游工艺中回收率损失最大的环节,也是优化的重点。
●介质筛选:结果表明,Q膜析介质从浓缩液(TFF1产物)中回收功能性病毒的效果最好且最稳定。
●洗脱策略:线性梯度洗脱通常出现两个峰,第一个峰(在电导率开始上升时立即洗脱)含有最完整的病毒,杂质(DNA)较少;第二个峰含有大量DNA和少量病毒。优化后采用阶梯梯度洗脱(12%, 30%, 45%缓冲液B),成功将主要病毒产品富集在12%洗脱峰中,提高了目标产物的纯度。
●挑战与取舍:高盐浓度洗脱可以提高病毒回收率,但也会带入更多杂质。因此,必须在回收率和纯度之间找到平衡。该研究通过优化,实现了98%以上的宿主DNA清除率。
4.最终制剂:为病毒“保鲜”
LV的稳定性至关重要。研究团队筛选了多种最终制剂缓冲液(FFB),以评估它们在-80℃、4℃和室温下的保护效果。
核心发现:
●-80℃储存:含10%蔗糖的50mM HEPES缓冲液和含20mM MgCl₂的PBS缓冲液在保持病毒活性方面表现最佳,显著优于普通PBS。
●4℃和室温:所有缓冲液都无法完全阻止活性下降,但含5%蔗糖和20 mM MgCl₂的HEPES缓冲液相对最好。
●最终选择:结合上述发现,选择50mM HEPES + 20mM MgCl₂+ 10% sucrose (pH 7.5)作为最终制剂缓冲液,以兼顾长期冷冻储存和短期操作稳定性。
四、规模化生产成果
研究团队成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生产运行(一次使用LV-GFP,一次使用LV-TK),验证了工艺的可放大性。
第二次规模化运行(LV-TK)结果:
起始体积:178.4 kg(约180升)收获液。
最终产品:570 mL。
最终滴度:功能滴度高达1.97×109TU/mL。
总产量:1.12×1012个转导单位(TU)。
纯度:宿主DNA清除率达到99.8%。
产品质量:病毒颗粒与功能颗粒的比值(vp/TU)约为3.5×103,与同类大型生产报告的质量相当。
安全性:最终产品经检测,不含复制型慢病毒。
文献信息:Valkama, A. J., et al. (2020). Development of Large-Scale Downstream Processing for Lentiviral Vectors. Mol. Ther. Methods Clin. Dev., 17, 717-730.DOI: 10.1016/j.omtm.2020.03.025